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E.G.Ravenstein.The Laws of Migration[J]. Journal of the Royal
statistical Society.1880,48:167-227.
[2] William Arthur Lewis.Economics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
supply of labor[J].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
Studies.1954,03:139-191.
[3] 刘传江, 程建林. 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:现状分析与进程测度
[J]. 人口研究, 2008(5): 48-57.
[4] 魏后凯,苏红键.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研究[J]. 中国
人口科学, 2013(5): 21-29.
[5] 徐建玲.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度量: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[J]. 农
业经济问题, 2008(9): 65-70.
[6] 张传泉.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民市民化路径探析[J]. 华中农
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4(5): 98-103.
[7-9] 吴靖.中国城市化制度障碍与创新——基于城市化制度
支持系统的一个分析框架[D]:[博士学位论文]. 兰州:西北大
学,006.
[10,13] 何念如.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(1979-2005)[D]:[博士
学位论文].上海:复旦大学,2006.
[11] 陈琦.我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研究[D]:[硕士学
位论文]. 武汉:武汉大学,005.
[12] 薛凤旋,蔡建明.研究中国城市化理论学派述评[J]. 城市地
理, 1998(2):208-216. 1999.
[14] 姜作培.农民市民化必须突破五大障碍中共杭州市委党校
学报,2002(6):83-85.
[15] 黄锟.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
社,2011.
[16] 何一鸣,罗必良,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修正[J].当代财
经,2012,No.328,7-15.
[17] 辛宝海.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制度变迁理论研究[J].上海财经
大学学报,2013,v.15;No.83,28-35.
[18] 徐美银,钱忠好.农地产权制度:农民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
——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[J].华南农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
版),2009,v.8;No.26,19-26.
[19] 张五常,季卫东,王宁,高薇.解释社会:关于法学和新制度经
济学的对话[J].交大法学,2015,No.13,21-27.
[20] 任辉,傅晨.市民化背景下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非均衡分析
[J].新疆大学学报(哲学·人文社会科学版),2015,v.43;No.178,
6-10.
[21] Schults T M.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[J]. American Eco
nomic Review,1961,51 (1):1-17.
[22] 西奥多·W·舒尔茨.论人力资本投资[M]. 吴珠华等译.北京:
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,1990,89-110.
[23] Camarota S A.The high cost of cheap labor[R].Center for Immi
gration Studies Working Paper,2004:1-48.
[24] 傅东平,李强,纪明.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
究[J].广西社会科学,2014,(4):72-77.
[25] 杨莉芸.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及主体探析[J].重庆广播电视
大学学报, 2015,(1):35-39.
[26] 张国胜.基于社会成本考虑的农民工市民化:一个转轨中发
展大国的视角和战略选择[J].中国软科学, 2009,(4):56-79.
[27] 曹宗平.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分析及路径选择[J].山
东社会科学,2009(4):43-52.
[28] 周小刚.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一
以江西为例[D].硕士学位论文,南昌大学,2010.
[29] 申兵.对我国城市化阶段特征的重新认识[J].宏观经济管理,
2012.
[30]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.中国城市化的成本分
析[M].北京;北京科学出版社,2005.
[31] 张国胜.中国农民工市民化: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[M].北京:
人民出版社,2008.
[32]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.中国发展报告2010:促进人的发展的
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[M].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10.
[33] Coleman, James. S.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,Cam
bridge, MA.: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. 1990.
[34] [美]迈克尔·P.托达罗.经济发展(中译本).北京:中国经济出
版社, 1999.
[35] Gugler J.,Flanagan W.Urban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West
Africa.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. 1978.
[36] Wright E.,B.Martin.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Class
Structure.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, 1987.
[37] Cameron G. and Mueellbauer J.(1998),The Housing Market
and Reginal Commuting and Migration Choices.Scottish Journal
of Political Economy . Vol.45, No.4,pp. 420-446.
[38] C.农地流转、禀赋依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[J].管理世界,2010
(03):65-75.
[39] 卿志琼.禀赋效应、财政幻觉与公共政策——拆迁中情绪事
件的行为经济学分析[J].南开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1
(06):127-136.
[40] 罗必良.科斯定理:反思与拓展——兼论中国农地流转制度
改革与选择[J].经济研究,2017,52(11):178-193.
[41] 折晓叶.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——弱者的“韧武器”[J].社会
学研究,2008(03):1-28+243.
[42] 张艳芳,张祎.基于公平偏好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博弈模型
构建[J].统计与决策,2014(24):48-51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