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李富,董道旭,郑大劲,等.冻融期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对秸秆还田的响应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25,31(2):1-13.
点击复制

冻融期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对秸秆还田的响应
分享到:

《现代农业研究》[ISSN:1006-6977/CN:61-1281/TN]

卷:
31卷
期数:
2025年2期
页码:
1-13
栏目:
土壤与肥料
出版日期:
2025-02-15

文章信息/Info

文章编号:
2096-1073(2025)02-0001-13
作者:
李富1董道旭1郑大劲2李维刚1*葛宜元1*
1.佳木斯大学;
2.佳木斯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
关键词:
低温菌剂土壤理化性质冻融期土壤酶活性
分类号:
S156
文献标志码:
A
摘要:
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三江平原水稻秸秆腐解率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。本研究采用室内冻融模拟试验,实验 设定A(-10~10 ℃)和B(-20~20 ℃)两种冻融幅度,1(150%)、2(200%)两种土壤持水量,以及3(3 cm)、5(5 cm)和10 (10 cm)三种秸秆长度。试验设定冻24 小时后融24 小时为一次冻融循环(Freeze-thaw cycle,FTC )过程,15 d 取一次 样,共设置6 次取样(90 d)后常温培养(30 d),总时长为120 d 的室内冻融模拟,在每次冻融结束后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 相关酶活性。试验结果显示,施加菌剂提升了秸秆腐解速率,秸秆配施菌剂还田显著降低冻融期三江平原土壤容重与 0.5~1 mm 粒径的团聚体数量,增加了土壤孔隙度,且在大幅度冻融循环表现最为明显。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 碳(TOC)、总磷(TP)、总钾(TK),但土壤全氮显著降低,不同冻融幅度差异不显著。秸秆还田配施菌剂显著提高了冻 融期土壤淀粉酶、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,而不同冻融幅度与冻融循环次数对土壤酶活性均产生影响,且随着冻融时 长的增加而减弱。不同冻融幅度和不同的持水量对土壤淀粉酶活性影响显著,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。秸秆 还田配施菌剂对冻融期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,而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。因此,秸秆还田配施菌剂对 于三江平原冻融期土壤提升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。

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
[1] 梁爱珍,张延,陈学文,等. 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 状与成效研究[J]. 地理科学,2022,42(8):1325-1335.
[2] 中国科学院. 东北黑土地白皮书(2020)[R]. 北京:中国科学 院,2021.
[3] 张振江. 长期麦秆直接还田对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[J]. 土壤通报,1998,29(4):154-155.
[4] 邹洪涛,王胜楠,闫洪亮,等. 秸秆深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土 壤结构及水分特征影响[J].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,2014,32(2): 52-60.
[5] 王秋菊,姜宇,周鑫,等. 豆麦轮作区麦秸长期还田对作物产 量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[J]. 农业工程学报,2019,35(24): 113-120.
[6] ZHAO X,LIU B Y,QI J Y,et al. Sustaining crop production in China’s cropland by crop residue retention:a meta-analasis[J].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,2020,31(6):694-709.
[7] 李玮,乔玉强,陈欢,等.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砂姜黑土理化性 质及小麦-玉米产量的影响[J]. 生态学报,2014,34(17): 5052-5061.
[8] 刘子熙,王治统,赵德强,等. 土壤增温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 分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[J]. 生态学报,2023,43(23):9867- 9876.
[9] 张聪,慕平,尚建明. 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特性、酶 活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[J]. 水土保持研究,2018,25(1):92- 98. 12
[10] 徐国伟,段骅,王志琴,等. 麦秸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 性的影响[J]. 中国农业科学,2009,42(3):934-942.
[11] 青格尔,高聚林,于晓芳,等.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 系GF-20 的菌种组成及降解稳定性研究[J]. 中国农业科学, 2016,49(3):443-454.
[12] 赵旭,王文丽,李娟,等. 低温秸秆降解微生物菌剂的研究进 展[J]. 生物技术通报,2014(11):55-61.
[13] 常洪艳,王天野,黄梓源,等. 秸秆降解菌对秸秆降解率、土 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[J]. 华北农学报,2019,34(S1): 161-167.
[14] 钱海燕,杨滨娟,黄国勤,等.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及微生物菌 剂对水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[J]. 生态环境学 报,2012,21(03):440-445.
[15] 陆水凤,王呈玉,王天野等. 玉米秸秆配施菌剂还田对土壤 养分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[J]. 江苏农业学报,2019,35(4): 834-840.
[16] 陈帅民,梁晓斐,李阳阳,等. 秸秆还田配施腐解菌剂对土壤 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固持的影响[J]. 玉米科学,2022,30(6): 110-117.
[17] 吴玉德,刘会芳,侯立刚,等. 西藏耐低温菌群发酵堆肥质量 的指标选择——以水稻秸秆堆肥为例[J]. 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(自然科学版),2020,46(2):136-140.
[18] 韩晓云,姜安玺,何丽蓉. 低温菌及其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[J].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,2003,31(2):33-35.
[19] ZHU N W. Composting of high moisture content swine manure with corncob in a pilot-scale aerated static bin system[J]. Bioresource Technology,2006,97(15):1870-1875.
[20] 翟修彩,刘明,李忠佩,等. 不同添加剂处理对水稻秸秆腐解 效果的影响[J]. 中国农业科学,2012,45(12):2412-2419.
[21] 陈温福,张伟明,孟军. 农用生物炭研究进展与前景[J]. 中国 农业科学,2013,46(16):3324-3333.
[22] 孟军,陈温福. 中国生物炭研究及其产业发展趋势[J]. 沈阳 农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3,15(1):1-5.
[23] 王睿垠. 秸秆生物炭对东北草甸黑土水力特性的影响[D]. 哈 尔滨:东北农业大学,2019.
[24] 邹文秀,韩晓增,严君,等. 耕翻和秸秆还田深度对东北黑土 物理性质的影响[J]. 农业工程学报,2020,36(15):9-18.
[25] 张聪,慕平,尚建明. 长期持续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特性、酶 活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[J]. 水土保持研究,2018,25(1): 92 - 98.
[26] 王纪鹏,晁赢,阎祥慧,等. 秸秆还田与无机改良剂配合对滨 海盐渍化土壤特性的影响[J].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,2024, 41(3):623-635.
[27] 何瑞成,吴景贵,李建明. 不同有机物料对原生盐碱地水稳 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[J]. 水土保持学报,2017,31(3):310- 316.
[28] 刘威,张国英,张静,等.2 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团 聚体稳定性的影响[J]. 水土保持学报,2015,29(3):117-122.
[29] 郭鸿鑫,孙崇玉,孙立强,等. 长期梨树种植土壤团聚体组成 及有机碳分布特征[J]. 土壤,2022,54(2):351-357.
[30] 顾汪明,周金星,王彬,等. 冻融循环作用对黑土水稳性团聚 体特征的影响[J].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,2020,18(4):45-52.
[31] TANG S R,YUAN P,TAWARAYA K,et al. Winter nocturnal warming affect the freeze- thaw frequency,soil aggregate distribution,and the contents and decomposability of C and N in paddy field[J].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,2022,802: 149870.
[32] LI G Y,FAN H M. Effect of freeze- thaw on water stability of aggregates in a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[J]. Pedosphere,2014, 24(2):285-290.
[33] 邵文奇,董青君,李传哲,等. 秸秆还田配施不同外源物对黄 河故道地区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[J]. 西南农业学报, 2024,37(8):1715-1721.
[34] 马延虎,刘育红,魏卫东. 冻融作用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 机碳及组分的影响[J]. 现代农业科技,2018,(20):175-176.
[35] CHEN S Y,ZHANG X Y,SHAO L W,et al. Effects of straw and manure management on soil and crop performance in North China Plain[J]. CATENA,2020,187:104359.
[36] 张鹍,张静华,武新娟,等. 秸秆还田和微生物菌剂对黑穗醋 栗土壤理化指标和产量的影响[J]. 湖北农业科学,2022,61 (6):23-26+133.
[37] 刘必东,陈一民,隋跃宇,等. 不同施氮水平下秸秆还田对农 田黑土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[J]. 中国土壤与肥料,2023 (2):10-15.
[38] 高武超. 模拟冻融循环对川西北高山柳凋落物分解和土壤 碳氮养分的影响[D]. 成都:四川农业大学,2020.
[39] 陈士更,宋以玲,于建,等. 玉米秸秆还田及腐熟剂对小麦产 量、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[J]. 山东科学,2018,31 (2):25-31.
[40] 马志梅,吕卫光,裴亚楠,等. 秸秆还田配施促腐菌剂对稻田 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[J]. 土壤通报,2023,54 (4):889-896.
[41] 宋时丽,吴昊,黄鹏伟,等. 秸秆还田土壤改良培肥基质和复 合菌剂配施对土壤生态的影响[J]. 生态学报,2021,41(11): 4562-4576.
[42] 李春雅,王炎伟,王荣,等. 秸秆还田方式对东北水稻土理化 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[J]. 微生物学报,2022,62(12): 4811-4824.
[43] 王世佳,郭亚芬,崔晓阳. 大兴安岭地区林下土壤酶活性对 冻融交替的响应[J]. 应用生态学报,2023,34(5):1211-1217.
[44] 魏赛金,李昆太,涂晓嵘,等. 稻草还田配施化肥与腐秆菌剂 下的土壤微生物及有机碳组分特征[J]. 核农学报,2012,26 (9):1317-1321.

相似文献/References:

[1]闫锦薇,姚瑞琪.施肥对植物群落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22,(7):24.
[2]李勋,张艳,彭彬.长江黄河上游高寒退化森林火烧迹地 研究进展及建议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22,(12):105.
[3]冯镓旺,章柯蓁,林之野,等.盐碱地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西瓜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24,30(12):105.
[4]穆英贤,李富.秸秆还田配施菌剂对冻融期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综述[J].现代农业研究,2025,31(1):11.

备注/Memo

备注/Memo:
基金项目: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“反旋式秸秆还田装备研发及还田土壤监测平台构建”(项目编号:ZYYD2022JMS005);黑 龙江省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“粮食安全视角下我省黑土地保护研究团队”(项目编号:2023-KYYWF-0642)。
作者简介:李富(1977- ),男,黑龙江鹤岗人,博士,副教授,从事环境生态效应与资源利用研究。
*通信作者:李维刚(1969- ),男,黑龙江佳木斯人,硕士,教授,从事管理学研究工作,E-mail:[email protected]
葛宜元(1981- ),女,黑龙江七台河人,博士,教授,从事农业机械化工程、农业机械设计工作,E-mail:[email protected]
更新日期/Last Update: 2025-02-15